网络炒股融资 当年部队看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, 通知说“什么什么保卫什么”, 笑声满营_电影_影片_名字

发布日期:2025-04-10 22:35    点击次数:79

网络炒股融资 当年部队看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, 通知说“什么什么保卫什么”, 笑声满营_电影_影片_名字

1977年的一个黄昏,连队的值班员接到了一则来自营部的电影通知,告知晚上将在军区的大操场放映南斯拉夫的影片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。在那个年代,军区电影组的放映活动总是通过一个固定的流程来传达信息:首先由军区通知通信站的电话总机网络炒股融资,然后由总机向各个相关单位及高层领导进行传达。

当军区的电影组将影片信息传递给总机时,电影的名字显得格外生僻和拗口,经过多次重复,总机的话务员才终于把名字抄下来。然而,当这条信息逐一传达到各个单位及领导时,内容却因为影片名字中的“瓦尔特”和“萨拉热窝”而引起了混乱。许多人收到通知后都显得懵懂不清,勉强记住了电影的名字,却一转身便又遗忘了。

作为新兵的营部值班员,在接到这个通知后也显得颇费思量,经过反复询问才终于搞清楚影片的全名。他将抄写下来的电影标题一一通知到各个连队。面对这棘手的问题,各连队的值班员也花费了不少心力,才勉强将影片名字记录下来并发给连队的指挥官。

展开剩余56%

晚餐时,整个连队排队等候,值班干部开始向大家通报即将放映的电影。有战士提出了疑问,问今晚看的是哪部影片,值班干部则挠了挠头,满脸困惑,最终只能含糊其辞地说:“是外国电影,名字有点复杂,‘什么什么保卫什么什么’的!”话音未落,周围便传来一阵笑声,大家调侃道,连电影名字都记不住,真是有失身份。

在1970年代的中国,观看外国电影并不常见,文革前主要以苏联电影为主,而在文革期间,观众们则习惯于看越南、朝鲜以及阿尔巴尼亚等国家制作的影片。文革结束后,又逐渐引入了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的电影,南斯拉夫的作品显得尤为陌生,但却往往引人入胜。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和后来的姊妹片《桥》,令中国观众们大为震撼,情节生动,惊险刺激,观众们赞叹不已,感觉过瘾无比。尤其是片中的“瓦尔特拳”和错综复杂的悬念,令我们看得云里雾里,几乎需要深思才能解开其中的谜团。

实际上,如今来看,当年的南斯拉夫二战片几乎无一例外被认为是“神剧”,而《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》则是这一类影片的典型代表。在电影中,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员们能化妆成德国军官,深入敌人重地,如入无人之境,将德国士兵打得首尾不顾,却自身安然无恙。而瓦尔特这个角色的德语发音,竟让德国人都无法分辨真假,简直让人叹为观止。

不论怎样,这部名字颇为难记的电影,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之中,它不仅让我们铭念瓦尔特这个角色,同时也为中国观众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,引领我们领略到外国电影背后那奇妙而神秘的魅力。

发布于:福建省